许多抑郁休学的学生
他们多是优等生
也有来自父母高学历、精英家庭!
经历过、走过的家庭,他们的呐喊是:
“我的孩子不是病人,只是需要更多时间探寻生命的意义。我要慢慢走,陪他看看风景。”
“接纳”和“改变”已经成为这些家长的高频词汇,毕竟家庭环境“出错了”,孩子病了。
“我愿意成为我女儿攻击和推倒的目标。只有推倒,才能重建。”
很多自杀个案的首要原因,是抑郁症。尽管有人说“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”,但抑郁的确容易让人陷入深层的绝望,甚至到了走不出去的地步。
尤其是还未形成完整世界观的孩子。
小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不会被父母重视,大人们总是觉得“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可烦恼的”,或是“不就是考试考砸了天又不会塌,以后多得是你烦恼的”。
烦恼也许可以拿来比较,但痛苦是无法被比较的。
我们要反思的,不只是教育方式的问题,也要反思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。
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内心的成长前的挣扎,它来得早或晚,都不是我们攻击别人痛苦的武器。
“我很高兴孩子能利用这个机会有个情绪的出口,
有个公共场合释放自己的攻击性……
我愿意成为我女儿攻击和推倒的目标。
只有推倒,才能重建。”
——一位抑郁症孩子的母亲
“孩子不是叛逆,是病了”
有媒体人专门为抑郁孩子组织了一个特训营。第二天,上午的课堂黑压压坐满了家长,却很少见到孩子。
孩子在哪儿?
父母们平静地解释 :“还在睡。”
晚起之所以被谅解,因为这属于孩子们的病态表征,也是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。
下午,来听讲座的孩子渐渐多了,可他们听了一会儿就走开了,就像中学课堂里坐在最后一排捣蛋的孩子。
但事实恰恰相反,记者发现这些孩子有着惊人的相同点:
他们在病前大多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,自我要求极高。
19 岁的韩青在分享环节自称是个“逃兵” ——
来到南方的这座城市入住后的第一天,一家人打算到这所名校学生食堂吃饭。
距食堂门不到 100 米时,她扭头逃走。
“我没办法走进去……”原本成绩优秀的她现已休学 3 年,却始终放不下考个好大学的念头。
因为这种灰心,她不久前吞服安眠药试图自杀。
袁然然被父亲喊起床后,百无聊赖地坐在青旅客厅最后一排沙发上,用宽大外套罩住双手。
“暴食一个月,重了 10 公斤。”她语气猎奇,仿佛在说一个与己无关的笑话。
这位明艳的女孩患有严重的进食障碍:因为失恋而暴食,又因为暴食后担心发胖而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。
晚餐时间,父亲老袁,总是热情动员女儿陪他去吃饭,一旦女儿拒绝,他就陷入焦虑,因为女儿午夜可能躲在无人角落暴食……
训练营的大部分讲座时间,16 岁的男孩陈浸都在沙发休息区,和父母若即若离。
陈浸人高马大,在所有人中看起来最健谈,似乎总在帮身边的小伙伴答疑解惑。
他常常为一位因有认知障碍而觉得自己很丑的女孩拍照,不断告诉她:“看,多好看!”
“我觉得我没有问题,但我爸妈觉得我有很大问题。”陈浸耸耸肩,一派轻松模样。
成绩优异的陈浸,忽然有一天宣布不再上学,因为“没意思”,之后不仅情绪有异,身体也会疼痛。
短短几个月,他学会抽烟喝酒,父母无力阻止,父亲只能在他面部表情痛苦时给他一支烟抽,母亲只能在他需要时和他一起喝酒。
在突如其来的心理疾病面前,家庭秩序变得渺小。
16 岁的万言遭遇过校园暴力,甚至有位男同学曾把她逼到厕所墙角后,伸出小刀对着她的脖子。
糟糕的情形持续到万言念初二时,她再也无法走进学校。
“我真的很后悔,最初以为她只是青春期厌学情绪……”万言的母亲现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自责。
一位母亲直至女儿休学,都以为是女儿的“青春逆反心理”,直到有一天,她看到女儿手上有拿小刀划过的 10 道自残伤疤。
“我试着在我手上用小刀划一道,但做不到……我真的意识到孩子不是叛逆,是病了。”这母亲说。
认知疾病,对于这群曾经优秀的孩子而言,也和家长一样困难重重:许多孩子在被确诊前拒绝就医,在确诊后也拒绝服药。
万言休学后在贴吧上建了一个“我要当大神”的小号,她每日反复关注小号有没有掉粉。
获得关注,成了曾经作为学霸的她现在精神世界的寄托。
“帮助无法正常上学、社会适应较弱、自救意识不强的初高中学生,正确认识抑郁,改善亲子关系……直至顺利复学。”这是活动初期主办方立下的目标。
可记者发现,少有父母将“复学”作为直接诉求。
“希望孩子来这里交几个朋友,当个快乐的普通人……”
这样的回答,在这群父母中几乎成为标准答案。
那么,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的抑郁症倾向呢?如果孩子有以下6种表现,那么需要引起非常重视:
1、青春期逆反
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般表现会有些逆反行为,如不整理自己的房间,乱扔衣物,洗脸慢,梳头慢,吃饭慢,不完成作业等。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,夜不归宿,离家出走,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。
2、身体暗示
他们经常会有身体上的某些不适。如头痛头昏、呼吸困难等状况,他们的“病”似乎很重,呈慢性化,或反复发作,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,又没发现什么问题,吃了许多药,“病”仍无好转迹象。
3、自我封闭
他们会在放学和周末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,不和同学交往,生活中没有朋友,有时候饭也不吃,父母敲门嫌父母烦,回家几乎不跟父母交流,父母问话几乎不回应,有时候昏睡一整天。
4、长期的消极情绪
他们经常表现出负面情绪和自卑情绪,表达对生活的失望,厌恶自我。比如,说自己一无是处,对中考和高中表现出极大地自卑心理,不时向父母抱怨自身的缺陷,埋怨父母,说一些消极厌世的话。
5、不良适应
他们经常没有原因的心烦意乱,郁郁寡欢,不能安心学习,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,调换班级、学校或工作单位。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,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,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,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意,反复要求改变。
6、自杀行为
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。对自杀未果者,如果只抢救了生命,未对其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(包括心理治疗),患者仍会重复自杀。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,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,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,身不由己。
家长要明白,孩子要是出现了轻生的想法,心理上一定出了问题,很多抑郁症患者最开始是出现自残行为,最后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。
如何预防孩子得抑郁症?孩子如果出现抑郁症状怎么办?
1.通过轻音乐来缓解情绪
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去听一些轻快、舒畅的音乐,这样不仅能给人美的熏陶和享受,而且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松。因此,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,不妨多听听音乐,让优美的乐曲来化解精神的疲惫。
2.发笑、幽默、自我解嘲
当处于尴尬、难堪的困境时,用不自主的发笑或故意开玩笑说俏皮话作自我解嘲,以减轻精神紧张的程度。
3.假期多出门旅游
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原野和乡村,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远比人与城市的关系亲近得多。
4.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
把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安排在日程表中,要明白悠然和闲散并不等于无聊,无聊才没有意义。
5.沉着、冷静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
即使做错了事,也不要责备自己,要想到人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,这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,同时也有助于舒缓人的精神压力。
6.如果已经出现抑郁症状,甚至孩子已经开始求助,家长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
给孩子足够的帮助,多鼓励孩子,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,抑郁症患者大都出现厌食少食现象,注意孩子饮食上的营养,最重要的是,要尽早带孩子去专业机构,予以积极治疗。
回想一下,那些因抑郁休学的优等生,因抑郁自杀的明星艺人,他们都很优秀,很夺目,很让人羡慕,但是他们也会痛。
其实,世界上最孤独的不是 “病痛”,而是无人理解的“心痛”。
万一孩子真的有些抑郁情绪或者得了抑郁症,不管轻重与否,家长们首先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做诊断治疗,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疏导,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,帮助孩子一起渡过难关。
人间没有不值得,缺的只是爱和陪伴。
请相信,总有一个人,在默默的爱着你。
在孩子提出异议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位思考一下,听下孩子的想法,再通过沟通寻求解决办法。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,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。
在孩子多次表达某一个类似问题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应该重视起来,理性地和孩子一起探讨下,毕竟,尊重和接纳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。
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,如果偏要给他一条独木桥,恐怕他会逆反地选择摔进下面的河里。
尊重、理解、接纳、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。
感恩的力量,治好抑郁症
台湾知名脑神经科学家洪兰教授说,年轻人要学会感恩。她举了一个例子,治疗抑郁症病人有一个方法,就是让他们在每天晚上睡觉前,写下三件事......
我们应该生活在感恩中,才会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。
点赞[0]
赞赏
收藏[0]
关注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