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父母的控制会影响一生 02 过度包办即是控制 家长都会对孩子有一个预期。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,家长肯定会有些难受着急。 而控制型的家长,就会想尽办法把孩子拉回来。或者孩子在执行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偏了,家长就已经开始插手、开始唠叨。 控制型家长最常说的是:你要怎么样、你不可以怎么怎么样。 哪怕孩子长大后,他们还是会干涉孩子的生活。 控制型家长不会考虑孩子的心理,时间一长,孩子就感受到不被尊重,可能会变得压抑。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,表面上老实乖巧,实际上是依赖型、甚至是奴性人格。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,更没有真正心灵上的自在。 03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《让孩子成年又成人》中有一段话,深以为然:“你为孩子横刀立马的那一刻开始,他就成了受害者。你传达给他的信息是:你不行,你不够强大,你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我介入来替你处理。 本质上,你这是在打击自己的孩子。 旁人觉得只是不足挂齿的小事,却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 他想起这20多年的经历,母亲每时每刻都在插手自己的人生,吃饭要管、睡觉要管、结婚要管、生子要管…… 原以为成家后能够挣脱,没想到母亲的控制欲,丝毫没有减弱。 冲动之下,他报了假警:“我把我杀了。” 直到警察上门,才终止了这场“闹剧”。 控制欲就像一场连环车祸,它所造成的影响,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。孩子要么一生反抗父母,要么一生依赖父母。 04 别控制孩子,控制自己 为什么家长会想控制孩子?因为他没有办法控制好自己。 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强的控制感,你是不会想着去控制其他人的。所以,家长如果特别想控制的话,控制好自己的人生。 在对待其他人,比如同事、朋友的时候,我们都知道应该严于律己、宽以待人。其实对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适用的。所以,家长先管好自己,然后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预设和期待。 对待孩子,你需要的是先多观察。如果天天想着自己的那些预设,你就会发现想要的根本得不到,然后就会变得焦虑、痛苦。 所以很多家长焦虑和痛苦的根源,就是在这里。 如果真的想控制,只能控制好自己。控制自己的情绪,控制自己的行为,控制自己的思考方式。 孩子你是控制不了的,你只能去引导。如果想让孩子做计划,你自己先做。想让孩子有阅读习惯,你自己先阅读。想让孩子学会反思,你自己先学会反思。 控制好了自己,你就重新有了自我掌控感。 人就是这样,需要有掌控感。如果没有,就会觉得生活变得混沌,人变得焦虑。 而把期望绑定在孩子身上,就会想掌控他。控制不了的时候就会有很强的失控感。 所以,把放在孩子身上的期望,重新施加到自己身上来。你会发现,自己是更容易控制的。这时你就会重新拾回对自己的自信。
来源:教育孩子
编辑:钟健
校对:曹宏萍
审核:杨易霖
总编:陆艾涢
版权说明: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感谢原作者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点赞[18]
赞赏
收藏[0]
关注作者